性偽之合是什么意思 荀子和孟子對人性的看法

毅力堅強帝2022-08-04 20:07:184764

從“人性論”入手比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觀的異同,為什么說荀子人性惡的基礎是“性偽之分”?荀子的主要觀點是什么?

本文導航

荀子和孟子對人性的看法

從“人性論”入手比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觀的異同。

“人性論”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史中的一個重大課題,最早引起廣泛討論,并進行理論論證的是在戰(zhàn)國時期。對“人性”的討論,表明了人類開始自覺地把自己與自然界分開,理性的思考自身的特殊本質。

(1)、孟子的性善論

①人性應該是指人類所獨有的道德屬性。

②人性的善性是人類在緩慢的進化中學習的結果。

③“人皆可以為堯舜”,每個人都有平等的道德發(fā)展的可能性。

④教育的作用:“求放心”??引導人保存、找回和擴充固有的“善端”。

(2)、荀子的性惡論

荀子則認為,孟子的性善論是根本錯誤的。他認為人性從根本上說是惡的,而教育的作用在于“化性而起偽”,即改造人的本性,使之樹立道德觀念。荀子是通過以下三個步驟來論證上述觀點的: 荀子首先試圖分清天賦(“性”)和人為(“偽”)的區(qū)別。他認為“凡性者,天之就也,不可學,不可事。禮義者,圣人之所生也,人之所學而能,所事面成者也。不可學,不可事而在人者,謂之性;可學而能,可事而成之在人者,謂之偽,是性偽之分也?!彼斫獾摹安豢蓪W,不可事”的人性,包括人的生理本能和人的感知認識能力。這種自然本能中不僅不存在禮義,而且順著本能傾向發(fā)展,人類社會必然產生爭奪、傷害和淫亂,破壞社會秩序,危及社會生存。這就證明了人本性是一種“惡端”,必須通過教育從根本上加以改造,使人接受禮義的約束。他還說,禮義教化的產生就是為同人的天賦罪惡傾向進行斗爭。

①“性偽之分”教育的必要性。

“性”和“偽”是素質與加工的關系,兩者是互為條件的:沒有素質就無從加工,不經加工素質也不能發(fā)展。但是,惡的素質如何能被加工為善的品質?荀子為解答這一矛盾,又提出了“涂之人可以為禹”的觀點,即認為仁義禮法有可以被人認識的“理”,任何人哪怕是下賤的“涂之人”,都可以通過教育而習得善,成為象大禹一樣的圣人。這一點與孟軻的“人皆可以為堯舜”道理相通,表現(xiàn)出每個人都可以受教育的平等觀念。

②“性偽之合”教育的可能性

在闡明教育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,荀子最終指出,在現(xiàn)實性上,要達到善必須化解人性中的惡端,發(fā)揮教育的作用,以人為的力量達到善的境界。所以,教育的作用就是

③“化性起偽”教育的作用。

當然,“化性起為”是有條件的,“政教習俗,相順而后行”(《荀子?大略》),即政治,教育,環(huán)境和個體之間相順相諧,人的造就就是可能的了。 孟子和荀子,一個認為人性本善,一個認為人性本惡,實際上他們兩個所說的人性并不是一回事,可以說是各講各的人性。孟子所講的人性,側重于“人”字,探討的是人類區(qū)別與動物的類屬性,也就是人類的社會性。具體說就是指產生各種道德規(guī)范的社會和個人基礎,即同情心、正義感、恭敬態(tài)度和是非觀念等,因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,天生就不可救藥的壞蛋是沒有的。但這種善心的萌芽常會受不良環(huán)境的影響而被扼殺,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把丟失的善心再找回來,也就是復歸于善,可見教育又是必要的。荀子所講的人性,側重于“性”字,探討的是人先天帶來的自然性,如喜歡好看的、好聽的、好吃的、好玩的,追求舒服、安逸等,實際上是指人的生理本能,而這些個人利欲的追求正是為惡的根源,所以必須靠教育來改造惡性,產生善行??梢娷髯拥男詯赫撌侵苯訌娬{教育的必要性,而孟子的性善論則繞了一個彎子,先強調教育的可能性,再強調教育的必要性。

荀子對人性的基本判斷

茍子言性惡,主張通過“化性起偽”來實現(xiàn)人性由惡向善的轉化。學界多認定茍子人性論是主張人性本惡的。茍子在《性惡》篇提出“人之性惡,其善者偽也”這一觀點后,提出了“性偽之分”學說,由此可見,荀子在此所言之性是“惡”的“性”,但《荀子》篇中也有“性偽之合”的論述,此處的“性”并未被認定為“惡”的“性”,由此可見,若認定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是不妥當的。筆者認為茍子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,認為“性”一方面是符合“天道”的“自然天性”,另一方面是落實到“人道”的“社會性”。荀子人性論中的矛盾之處也因此彰顯。

對荀子思想的理解

天道觀。天道觀即自然觀。荀子反對西周以來的天命論。天命觀是殷商以來形成的世界現(xiàn),這種觀點認為人與人類社會是受“天”即上帝主宰的,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觀點,具有明顯的神學性質。荀子提出“明于天人之分”的命題,反對傳統(tǒng)的天人合一的天命論思想,把天直接解釋為自然,與人即人類社會區(qū)別開來,否認天有意志,否認自然之天對人類社會的主宰。他說:“天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認為自然界有其自身存在和運動的客觀規(guī)律,它不以社會政治條件的好壞為轉移,它也不主宰人類社會。他的天人相分的觀點,明確地說明殷商以來傳統(tǒng)的君權天授或君權神授的觀點是不能成立的?!安粸槎?,不求而得,夫是之謂天職?!睈偯髯匀唤邕\動變化的功能,既非上帝所為,也非人力所使,是其自身運動的結果,對此,他稱之為‘天職”。

荀子看到自然與人類社會運動規(guī)律相分的一面,他也看到他們相合的一面。他認為自然界與人都是“氣”這種物質構成的,“氣”是宇宙萬物的物質基礎。他說:“水火有氣而無生,草木有生而無知,禽獸有知而無義;人有氣,有生,有知亦且有義,故最為天下貴也?!边@里說明, 自然萬物統(tǒng)一于物質性的氣,人也是自然界的—部分,人與自然萬物是相統(tǒng)一的。同時他又指出,社會精神現(xiàn)象和道德屬性,不具有普遍性,僅是人的特有的屬性,說明人與自然又是相分的。人與自然是相分與相合的統(tǒng)一。

荀子在天道現(xiàn)中,含有一種人能勝天的觀點。他說:“大天而思之,孰與物畜而制之!從天而頌之,孰與制天命而用之”他認為崇天不如利用和控制天,頌天不如掌握自然規(guī)律,使之為人類謀福利。荀子認為,人類只要認識了天即自然的規(guī)律,便可以發(fā)揮人的主觀能動性,改變自然,利用自然,控制自然,使自然為人婁造福。如果…味歌頌和崇拜天,放棄主觀的努力,那就失去了人的本性。荀子還說,“循道而不貳,則天不能禍。”“倍道而妄行,則天不能使之古?!彼J為天人關系“天道”即自然規(guī)律必須遵循,違背規(guī)律會一事無成。同時認為認識自然客觀律的目的,在于利用它向自然索取,因此主觀能動性是至關重要的。荀子這種唯物論自然觀,重視人的能動性的因素,強調在遵循自然規(guī)律前提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,對我國古代自然科學的發(fā)展,對反對神學都起了積極的影響。

解蔽說。解蔽說是荀子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論。荀子認為人欲控制和利用自然,必須客觀地認識自然。他的解蔽說指出,人的認識過程,就是—個“解蔽”的過程。

荀子認為,人有認識客觀事物規(guī)律的能力.他說:“凡以知,人之性也;可以知,物之理也?!彼凇墩菲兄赋?,“知”是人的主觀認識能力,這種認識能力必須與客觀對象相結合,才具備獲得知識的條件。他指出認識的第一步是“緣天官”“耳、目,鼻,口,形,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,夫是之謂天官”“天官”就是感覺器官的功能,就是感性認識。荀子強調感性認識是認識客觀世界韻源泉,感覺是認識的基礎,但他同時正確地指出,盛覺有時給人以錯覺。他在《解蔽》中指出,夜間行路,把臥石視為伏虎,把直立的木樁看成人,是由于光線的變化干擾了正常視覺的結果。由此他認為感覺有時是不可*的,必須用理性認識去校正。他說:“心居中虛,以治五官,夫是之謂天君?!毙募刺炀?,對于感官起著支配作用,理性認識高于感性認識。因為“心有征知。征知,則緣耳而知聲可也,緣目而知形可也,然而征知必將待天官之當薄其類然后可也。”從中可見,荀子已認識到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的一些辯證關系。荀子認為,人在理性認識中最大的弊病是片面性即“蔽于—曲,而暗于大理?!币磺褪瞧妫罄砭褪侨娴牡览?。他指出,事物處于矛盾運動之中,在認識過程中夸大矛盾的某一側面,都會產生“蔽”而得到錯誤的結論。對此,他提出兩種“解蔽”的方法:一是“虛壹而靜”。虛,已有知識不影響接受新知,壹,心兼知兩種知識,但它們小相妨礙,不影響接受新知;靜,人的思維經常處于動態(tài),但思考問題要處于靜態(tài)?!疤撘级o”就是使思維活動處于清醒意境,故亦稱“大清明”。二是“凡論者,貴其有辨合,有符驗。”認識要經受實際的檢驗,驗證。荀子“形具神生”以及注重實際驗證的觀點曾有重要影響。

荀子在“解蔽”中還重視名實之辯。他的“正名”說是對孔子思想的發(fā)展,其中除含有適應政治需要的思想因素外,主要是應用邏輯思維,用以解除認識中的弊病。在名實關系上,荀子確認實是第一性,名是第二性,“制名以指實?!闭f明名稱或概念是由實即客觀存在派生的。在制名中他提出單名、兼名、共名的聯(lián)系與區(qū)別,并論證共名與別名的辯證關系,就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,表明荀子已認識到名實的一般與個別之間的對立統(tǒng)一的關系,這是符合辯證法的。荀子依據唯物論的名實論,糾正了“惑于用名以亂名”、“惑于用實以亂名”、“惑于用名以亂實”,深論了概念、判斷與推理在邏輯思維中的意義。

性惡說。荀子不同意性善之說,他說:“人之性惡,其善者偽也?!彼J為人生而好利,因此人性是惡,不是善。他指出,性是先天賦予人的,偽則是后天人為的,性產生惡,而偽則導致善。性與偽是既有聯(lián)系又有區(qū)別的。兩者的矛盾關鍵在于偽,“涂之人可以為禹?!薄盎云饌巍苯涍^人的后天努力,惡的本性是可以轉化為善的。荀子的性惡說既看到性偽之分,又看到性偽之合,強調經過偽的轉化決定作用,這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的。

荀子是我國先秦時期集大成的思想家,他對先秦諸子百家都進行了認真的批判,進行鑒別取舍,完成了他的唯物論的哲學體系。荀子的思想在先秦時期,就受到其學生韓非的繼承和發(fā)展,他的“制天命而用之”觀點,從王充,柳宗元、劉禹錫,到工夫之、傅山等思想家的繼承和闡發(fā),對中國人民在古代改造客觀世界產生了積極作用。

荀子注重功利的思想,在宋代以后受到理學家的非難,將他的人定勝天與注重功利的思想視如“洪水猛獸”。二程抨擊說荀子學說“極偏駁”,朱熹對他的學生說:“不須理會荀卿?!敝敝撩髂┣宄跻詠碥髯拥膶W說普遍受到注意,評論雖然有褒有貶,但趨于客觀和實事求是。他的《天論》、《解蔽》,《正名》、《性惡》4篇都被認為是其精華所在。

荀子的思想

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,他的思想涉及到哲學、邏輯、政治、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。在自然觀方面,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,肯定自然規(guī)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,并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;在人性問題上,他提出“性惡論”,主張人性有惡,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。強調后天環(huán)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;在政治思想上,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,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,主張發(fā)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。在認識論上,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(xiàn)實。但有輕視感官作用的傾向。

下面我就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想法:

荀子不同意孟子的"性善"說,主張性惡論,人的本性就是“目好色、耳好聲、口好味、心好利”和“饑而欲飽”、“寒而欲暖”、“勞而欲休”的自然屬性,這些自然屬性只有通過封建倫理道德來嚴格加以限制,才能變成性善的,才符合封建禮儀。因此,荀況特別注重后天學習教育的作用,從而批判了孟子宣揚的“天賦道德論”。 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欲望,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(fā)生爭執(zhí),因此主張人性本惡,須要由圣王及禮法的教化,來“化性起偽”使人格提高。我認為這不僅在當時到現(xiàn)今,人性善惡之說都見仁見智。雖然我們的之初都是人為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。性惡論在名聲上自然沒有性善論那么入耳。其實,就如同性善論并不能使人自動行善一樣,性惡論的含義也并非準許人隨意作惡。性惡之惡就其本義而言,是指人類作為一種生物,所本來具有的生存本能。是生物就要生存,就一定要求生。既然一定要求生,也就沒有必要否定它,回避它。荀子的做法只是沒有回避它而已。從這一點來看,荀子直指人的本性,較之孟子的多方論辯更具有“因人情”的一面。打個最簡單的比喻,人生來就是自私的,在大家都說孩子都是白紙的時候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疑問,他什么也不懂的時候餓了,冷了他會哭著要吃要穿,每個孩子都想成為注目的焦點(當然長大了更是如此)簡言之我們對他們冷漠,去關注別人他們本質自私的心理也會有氣,但是后天可以通過教育告訴他人應該學會分享,無私,教育他如何融入愛人愛己。馮友蘭先生就說:“荀子最著明的是他的性惡學說。這與孟子的性善學說直接相反。表面上看,似乎荀子低估了人,可是實際上恰好相反。荀子的哲學可以說是教養(yǎng)的哲學。他的總論點是,凡是善的、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。價值來自文化,文化是人的創(chuàng)造。正是在這一點上,人在宇宙中與天、地有同等的重要性?!薄?/p>

另一方面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,肯定自然規(guī)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,并提出“制天命而用之”的人定勝天的思想。荀子的思想偏向經驗以及人事方面,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(fā),重視社會秩序,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,重視人為的努力。這時已經初見樸素的唯物史觀的端倪,更是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。大部分思想家那個時候仍然還是相信天命,荀子卻已快人一步。他說:如其把天看得非常偉大而仰慕它,怎么不把天當作一種物來畜養(yǎng)它,控制它?如其順從天而頌揚它,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變化規(guī)律來利用它?如其仰望天時坐等它的恩賜,怎不因時制宜,使天時為生產服務?荀況這種“人定勝天”的思想,把先秦唯物主義思想發(fā)展到最高峰,成為中國唯物主義思想史上的一顆燦爛明珠。另外他還說:觀看人們的相貌,不如研究人們的思想;研究人們的思想,不如選擇正確的思想方法。相貌不能決定人們的思想,而思想卻受一定方法的支配。方法正確,而且思想能遵循它,雖然相貌丑陋,只要思想方法對頭,也不妨礙成為君子。雖然相貌好,但思想方法不對頭,也免不了成為小人。人們的禍福與人的相貌無關,而是由人們后天選擇什么道路決定的。這就揭穿了唯心主義相術的騙人把戲。

最后我想說的就是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,主張治天下既法制有兼用“禮”治。在教育方面我想特別提到《勸學篇》,本篇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、學習的態(tài)度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,全面而深刻地論說了有關學習的問題。如今看到原文都還是有那種激昂,熟悉的感覺,記得當初我在中學背這篇文章就被該散文說理透徹,氣勢渾厚,語言質樸,句法簡練綿密,多作排比,又善用比喻深深吸引。并且作為我個人認為他強調學習的作用,提倡虛心求教、學無止境、循序漸進、堅持不懈、專心致志等等,都是學習經驗的總結,值得后人借鑒,到今天都具有普遍意義。

文章開篇就鄭重地寫道:“君子曰:學不可以已?!边@不但是《勸學》篇的第一句,也是整個《荀子》著作的第一句。為什么首先提出學習問題呢?因為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“惡”的,必須用禮義來矯正,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。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,我認為我們現(xiàn)代所說的活到老,學到老是否最初就來自于他這樣有見地的看法。的確學無止盡,人的知識需要不斷地更新永遠也不會晚。他的“青出于藍而勝于藍”的形象比喻,說明學習沒有止境和后來居上的道理,勸導人們要進行廣博地學習,要發(fā)揚“鍥而不舍”、“用心一也”的精神,反對死記硬背、不求甚解和雜而不專,成為激勵后人學習的名篇佳句。還有等等一些經典我就不一一列舉。

先秦諸子百家各有特色孔子直解、孟子正道、老子講道、莊子洗心、墨子清談、孫子詭道、韓非御法、鬼谷子詭道??赡芪ㄓ熊髯硬荒敲礊槿藗兯Q道,而我卻認為他也有許多經典的觀念應該被人們所學習的。諸子百家,百家爭鳴,個人皆可立著出書,我還只是淺償一二,希望有機會可以讀讀他們的原著,汲取他們對于世界觀價值觀一些仍具有許多進步意義的觀點。我認為他們是中國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。

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。

版權聲明:本文由尚恩教育網發(fā)布,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
本文鏈接:http://huotui.net.cn/view/30758.html

標簽: 兩性關系
分享給朋友:

發(fā)表評論

訪客

◎歡迎參與討論,請在這里發(fā)表您的看法和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