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兩年歐美有什么家庭教育 國外教育孩子方法

心若在夢就在2022-08-03 08:06:38944

外國家庭教育孩子的事例,看國外家長如何教育孩子?歐美教育是怎樣的?看看外國人如何教育孩子的?

本文導航

國外教育孩子方法

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。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觀念與行為,對孩子道德意識的養(yǎng)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。英國家庭教育在西方各國中是較有特色的,我們來看看他們一些做法。

在英國的家庭中,絕對看不到對兒童的沒有理由的嬌寵,犯了錯誤的孩子會受到糾正甚至懲罰。父母們往往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,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管束,讓他們明白,他們的行為不是沒有邊際的,不可以為所欲為。英國的法律明確規(guī)定允許父母體罰孩子,至今許多學校仍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(guī)矩。

在一般的家庭當中,5歲以下的孩子都不準與大人同桌吃飯,不允許挑吃挑穿,到了該做什么的時候一律按規(guī)矩辦事,故意犯錯誤和欺負幼小,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。不管是對什么人,孩子必須懂禮貌,說話客氣,對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。反之,孩子將受到父母的訓斥,包括身體的懲罰。只有懂事而有禮貌的孩子才會受到父母的夸獎。這僅僅是英國家庭中紳士教育的一個側面。言談舉止符合標準,對人彬彬有禮是對每一個孩子的基本要求。

英國人普遍認為,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。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適應社會的需求,獨立地去生活、工作、就必須從小培養(yǎng)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,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,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。在對待孩子的教育方面,英國人認為應該為孩子日后的獨立生活負責,現(xiàn)實原則是第一位的,而親情是第二位的。所謂“子不教,父之過”,這也是英國人的觀點。父母應對孩子長大成人后的行為負責,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,對社會有所貢獻,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,這樣的父母是不稱職的,他們應該感到愧疚,向社會檢討。

在孩子幼小的時候,作為父母會悉心照料他們,但不應嬌寵、溺愛他們。所以,英國的年輕父母很少總是將孩子抱在懷里,而是讓他們隨便地爬,隨意地玩。總之,父母應該是孩子的道德教師,而不是孩子的保護神。所以當孩子不慎摔倒在地時,英國的父母絕不會扶起他,而是讓他自己站起來,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去訓練孩子的獨立能力,使他們明白,他們每一個人都不能依靠父母去生活,而完全要靠自己。所以,在英國的家庭里,孩子永遠不是中心。這一點西方的大部分國家的觀念是一致的。

在英國不論是富人家庭還是普通家庭,不論條件如何,都不會對小孩嬌寵,人們會有意識地“創(chuàng)造”一些艱苦的環(huán)境,讓孩子在其中遭受些人為的艱難,以磨練他們的意志,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養(yǎng)成堅強的意志,適應各種意外的困難。公學是英國的貴族學校,有些公學舉世聞名。在這些名牌公學里上學的學生,都是富家子弟。公學學費昂貴,強調品學兼優(yōu)。然而,在公學里讀書的富家子弟卻生活在極其艱苦的環(huán)境中。校方故意將伙食弄得很差,又缺少取暖設備。學校要求每個公學學生必須在惡劣的天氣里穿短褲出現(xiàn)在操場上、課堂上,堅持冷水浴,不準蓋過暖的被子,冬天也要開窗就寢。這樣做是為了除去孩子的嬌氣,養(yǎng)成堅強的意志,提高其身體的精神素質。在公學里,人們以吃苦為榮,以意志堅定為高尚,樹立一種合乎自然的價值觀。在英國人的眼里,這是一種模擬的生活環(huán)境,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這一環(huán)境的磨練,準備許多實際生活的本領,以增強在艱難的環(huán)境下生活的能力。這也是對孩子的另一種鐘愛,這種愛強于對孩子的和過分的呵護,這是父母必須做出的一種真愛。

傳統(tǒng)是無所不在的,一旦形成傳統(tǒng),習慣就會不問理由地存在于人們的行為和思想當中,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,成為不問其所以然則然的自覺。傳統(tǒng)的人文思想作為一種傳統(tǒng)深深地植根于英國人的頭腦中,成為他們認識事物的標準和價值所在,也成為他們行為的主導。在對待兒童的教育問題上,人們的認識是那樣的統(tǒng)一,以至于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都在按傳統(tǒng)辦事,按傳統(tǒng)的標準去評定孩子的行為。幾乎所有的英國人都認為孩子應該懂得忍耐,因為現(xiàn)實的成人社會里有太多的需要忍耐的事情。他們認為,作為一個紳士,如缺乏忍耐的自我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、最沒有修養(yǎng)的。即使是孩子,如果不能學會忍耐,將來也不會有大的作為。所以,在家庭中,如果孩子受到傷害,即使他們大哭也絕不會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同情。相反,對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,父母會給予嚴厲的訓斥。這樣,日子久了,孩子漸漸地就會明白,他是生活在一個只能依靠自己的環(huán)境當中,不管是哪種痛苦,都不必求助別人,要自己去忍耐。時間一長,孩子的堅忍性格會自然養(yǎng)成的。堅韌不拔的性格有助于成就偉大的事業(yè),這是英國人一致的看法。

父母的一系列作法,孩子長大后會受益匪淺,一些人在后來的生活中便深深地領會了父母的良苦用心。所以有過這樣經(jīng)歷的孩子在其成人后也會這樣去要求他的孩子,這樣便形成了傳統(tǒng),成為兒童教育的一種固定的模式。

美國人是怎樣教育孩子的

  導讀:在中外交流頻繁的當下,來自于國外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經(jīng)驗深深地刺激了國內的兒童教育。國外對兒童能力的培養(yǎng)與國內制度式的培養(yǎng)顯然是截然不同的。那就讓小編帶領大家去看看國外家長的育兒經(jīng)吧?! W地利:想象幼兒園  在歐洲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,有個別具一格的幼兒園想象幼兒園。顧名思義,即是以培養(yǎng)幼兒豐富的想象力為特色的。步入想象幼兒園的其中一個教室,猶如走進了童話世界。孩子們在教師的指導下,心情張開想象的翅膀,把自己裝扮成美麗的白雪公主或是可憐的丑小鴨。在被命名為太空世界的教室里,孩子們駕駛模擬太空船遨游浩瀚的宇宙,想象著地球以外的星球上的生命進行溝通。在手工間,孩子們使用特制的小型刨子、鋸子、切割不同形狀的小木塊,并涂上顏料,最終制成一套積木;在縫紉間里,孩子們學著穿針引線,為玩具熊或洋娃娃縫制自行設計的新衣  孩子玩耍時,是自發(fā)自動產生想象力和創(chuàng)造力的最佳時機。通過這些玩耍還能夠發(fā)展孩子的觀察能力、記憶能力、推理能力、語言能力等。  瑞士:拒絕依賴  在瑞士,父母為了不讓孩了成為無能之輩,從小就著力培養(yǎng)孩了自食其力的精神。譬如,十六七歲的姑娘,從初中一畢業(yè)就去一家有教養(yǎng)的人家當一年左右的女傭人,上午勞動,下午上學。這樣做,一方面可以鍛煉勞動能力,尋求獨立謀生之道;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學習語言。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(qū),也有講法語的地區(qū),所以一個語言地區(qū)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于語言地區(qū)的人家當傭人。其中也有相當多的人還要到英國學習英語,辦法同樣是邊當傭人邊學習語言。掌握了三門語言后,就去辦事處、銀行或商店就職。長期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的人,被認為是沒有出息或可恥的?! ∶绹荷瞠毩ⅰ ≡诿绹?,家庭教育是以培養(yǎng)孩了富有開拓精神、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(fā)點的。美國兒童自兩三歲起便獨居一室,如果孩子有恐懼心理,大眾便買一種專門的燈,安在孩子的臥室里,徹夜亮著驅逐黑暗。父親或母親臨睡前到孩子房間里道一聲晚安就走了,孩子剛抱著娃娃之類的玩具自己入睡。孩子稍有自理能力便要自己布置、整理自己的房間。在美國,1歲多的孩子基本上都能自己吃飯,父母將孩子綁在椅子上,把食物放在小桌上,讓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吃飯。在幼兒園,幾個月大的孩子就會獨自喝奶,2歲以上的孩子全部用刀叉吃飯。  和美國人相比,中國的父母太疼愛自己的孩子,每一件小事都照顧得無微不至,看起來是好事,實際上是害了孩子。據(jù)一項調查表明,中國的孩子長大后,在社會上的獨立處事能力比國外的孩子要差一些。自理能力比外國孩子要遲好幾年?! 〉聡荷鐣熑胃小 ≡谠鞯?,從小就培養(yǎng)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家長從不包辦代替。法律還規(guī)定,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里承擔一些義務,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。這樣做,不僅是為了培養(yǎng)孩子的勞動能力,也有利于培養(yǎng)孩子的社會義務感?! ∪毡荆翰唤o別人添麻煩  日本人認為,小孩只有少穿衣才能增強皮膚溫度的調節(jié)能力,從而達到提高抗寒能力、防止生病的目的,所以小孩總比成人穿得少。中國人育兒還有一大特點就是輕鍛煉。在多數(shù)成人看來,給孩子良好的照顧就是讓孩子多吃多穿,至于身體鍛煉則可有可無,結果兒童醫(yī)院里總是人滿為患,父母們無抱怨自己的孩子體弱多病;而日本人對兒童的身體鍛煉卻極為注重,曾提出一個口號:培養(yǎng)不生病的孩子。 孩子很小的時候,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:不給別人添麻煩。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(yǎng)孩子的自理能力、生存技能和自強精神。  英國:餐桌教育  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(tǒng):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,家庭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了。一般兩歲時就開始系統(tǒng)學習用餐禮儀。英國人杜絕孩子偏食、挑食。如果孩子一個勁地只吃某種菜而對其他菜不屑一顧時,家長往往會把此菜收起來。他們認為,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,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、充分的營養(yǎng),而且會使孩子養(yǎng)成任性、自私、難以自控等人見人厭的性格。 英國餐桌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養(yǎng)成良好的用餐習慣,學會良好的進餐禮儀,使其具備各種種值得稱道的素質或性格。通過孩子對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,一方面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,另一方面增強了孩子的獨立性?! №n國:粗放式育兒  在中國常常有這樣的現(xiàn)象,家長們很少帶小孩子們出外遠行,即使出門也要捂得很嚴實,做足各方面的準備。而韓國人則采取粗放式育兒。  韓國人周末愛舉家到大自然里游山玩水。這時候經(jīng)??梢砸姷郊议L們身背幾個月大的孩子,手拉著一個3歲左右完全能走的孩子一起爬山的情景。有時小孩子爬累了,走不動了,家長們也很少抱起他們,而只是在一邊等他們休息一會兒再接著走。有幾次和韓國朋友們一起出外玩,常見到他們帶自己的小孩子一起參加,碰到路途遠,孩子顯得相當辛苦。后來我就忍不住問,這樣孩子會不會生病,是不是家里沒有老人照顧?韓國朋友覺得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,他們覺得只要有機會就應該多帶孩子出去,雖然路途中辛苦一點,但對孩子也是鍛煉。韓國人認為從小就要鍛煉。小編總結:對于孩子,最忌諱的就是嬌生慣養(yǎng)外加嚴重的溺愛,這對孩子未來一生的發(fā)展都不會有好處。無論是何種方式,都志在培養(yǎng)和教育孩子的能力和觀念,基本上,只要是對孩子好的都可以作為教育的方式,但是所謂的對孩子好并不等于家長自認為的好。

歐美國家教育方式

家庭教育:中國家庭教育與國外家庭教育的區(qū)別

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。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觀念與行為,對孩子道德意識的養(yǎng)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。英國家庭教育在西方各國中是較有特色的,我們來看看他們一些做法。

  在英國的家庭中,絕對看不到對兒童的沒有理由的嬌寵,犯了錯誤的孩子會受到糾正甚至懲罰。父母們往往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,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管束,讓他們明白,他們的行為不是沒有邊際的,不可以為所欲為。英國的法律明確規(guī)定允許父母體罰孩子,至今許多學校仍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(guī)矩。

  在一般的家庭當中,5歲以下的孩子都不準與大人同桌吃飯,不允許挑吃挑穿,到了該做什么的時候一律按規(guī)矩辦事,故意犯錯誤和欺負幼小,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。不管是對什么人,孩子必須懂禮貌,說話客氣,對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。反之,孩子將受到父母的訓斥,包括身體的懲罰。只有懂事而有禮貌的孩子才會受到父母的夸獎。這僅僅是英國家庭中紳士教育的一個側面。言談舉止符合標準,對人彬彬有禮是對每一個孩子的基本要求。

  英國人普遍認為,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。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適應社會的需求,獨立地去生活、工作、就必須從小培養(yǎng)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,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,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。在對待孩子的教育方面,英國人認為應該為孩子日后的獨立生活負責,現(xiàn)實原則是第一位的,而親情是第二位的。所謂“子不教,父之過”,這也是英國人的觀點。父母應對孩子長大成人后的行為負責,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,對社會有所貢獻,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,這樣的父母是不稱職的,他們應該感到愧疚,向社會檢討。

  在孩子幼小的時候,作為父母會悉心照料他們,但不應嬌寵、溺愛他們。所以,英國的年輕父母很少總是將孩子抱在懷里,而是讓他們隨便地爬,隨意地玩??傊?,父母應該是孩子的道德教師,而不是孩子的保護神。所以當孩子不慎摔倒在地時,英國的父母絕不會扶起他,而是讓他自己站起來,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去訓練孩子的獨立能力,使他們明白,他們每一個人都不能依靠父母去生活,而完全要靠自己。所以,在英國的家庭里,孩子永遠不是中心。這一點西方的大部分國家的觀念是一致的。

  在英國不論是富人家庭還是普通家庭,不論條件如何,都不會對小孩嬌寵,人們會有意識地“創(chuàng)造”一些艱苦的環(huán)境,讓孩子在其中遭受些人為的艱難,以磨練他們的意志,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養(yǎng)成堅強的意志,適應各種意外的困難。公學是英國的貴族學校,有些公學舉世聞名。在這些名牌公學里上學的學生,都是富家子弟。公學學費昂貴,強調品學兼優(yōu)。然而,在公學里讀書的富家子弟卻生活在極其艱苦的環(huán)境中。校方故意將伙食弄得很差,又缺少取暖設備。學校要求每個公學學生必須在惡劣的天氣里穿短褲出現(xiàn)在操場上、課堂上,堅持冷水浴,不準蓋過暖的被子,冬天也要開窗就寢。這樣做是為了除去孩子的嬌氣,養(yǎng)成堅強的意志,提高其身體的精神素質。在公學里,人們以吃苦為榮,以意志堅定為高尚,樹立一種合乎自然的價值觀。在英國人的眼里,這是一種模擬的生活環(huán)境,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這一環(huán)境的磨練,準備許多實際生活的本領,以增強在艱難的環(huán)境下生活的能力。這也是對孩子的另一種鐘愛,這種愛強于對孩子的和過分的呵護,這是父母必須做出的一種真愛。

  傳統(tǒng)是無所不在的,一旦形成傳統(tǒng),習慣就會不問理由地存在于人們的行為和思想當中,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,成為不問其所以然則然的自覺。傳統(tǒng)的人文思想作為一種傳統(tǒng)深深地植根于英國人的頭腦中,成為他們認識事物的標準和價值所在,也成為他們行為的主導。在對待兒童的教育問題上,人們的認識是那樣的統(tǒng)一,以至于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都在按傳統(tǒng)辦事,按傳統(tǒng)的標準去評定孩子的行為。幾乎所有的英國人都認為孩子應該懂得忍耐,因為現(xiàn)實的成人社會里有太多的需要忍耐的事情。他們認為,作為一個紳士,如缺乏忍耐的自我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、最沒有修養(yǎng)的。即使是孩子,如果不能學會忍耐,將來也不會有大的作為。所以,在家庭中,如果孩子受到傷害,即使他們大哭也絕不會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同情。相反,對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,父母會給予嚴厲的訓斥。這樣,日子久了,孩子漸漸地就會明白,他是生活在一個只能依靠自己的環(huán)境當中,不管是哪種痛苦,都不必求助別人,要自己去忍耐。時間一長,孩子的堅忍性格會自然養(yǎng)成的。堅韌不拔的性格有助于成就偉大的事業(yè),這是英國人一致的看法。

  父母的一系列作法,孩子長大后會受益匪淺,一些人在后來的生活中便深深地領會了父母的良苦用心。所以有過這樣經(jīng)歷的孩子在其成人后也會這樣去要求他的孩子,這樣便形成了傳統(tǒng),成為兒童教育的一種固定的模式。

  中美教子的不同之處:

  1、橫向激勵與縱向發(fā)展

  中國的兒童教育,表揚與批評為慣用的教育手段,教師喜歡采用橫向比較法,如利用小紅筆、小紅旗、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勵孩子,看誰表現(xiàn)好。當糾正孩子不良行為時常常采取表揚其他孩子,以其他孩子做榜樣的方式。美國教師則不同,一般對孩子不表揚也不批評,理由是:批評了你的孩子會刺激你的孩子,表揚了你的孩子會刺激其他的孩子,他們注重兒童自身的縱向發(fā)展而避免對兒童進行相互比較。

  2、集體精神與發(fā)展個體

  中國人強調個人服從集體,個體要與集體保持一致,如果出現(xiàn)不一致則需要調整自己的行為。美國人強調個性差異,教師總是根據(jù)孩子不同的個性與能力安排活動。目的是為了使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別于他人的獨特個體。

穩(wěn)重聽話與活潑好動 ,中國人在評價孩子的性情時,“穩(wěn)重聽話”是一大優(yōu)點,“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”已在國人中形成共識。

外國家長如何教育孩子

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。

版權聲明:本文由尚恩教育網(wǎng)發(fā)布,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
本文鏈接:http://huotui.net.cn/view/28644.html

標簽: 歐美
分享給朋友:

發(fā)表評論

訪客

◎歡迎參與討論,請在這里發(fā)表您的看法和觀點。